早在一年多以前,中国化工报综合要闻版刊发了一篇时事评论《潮涌北部湾》,在石油和化工行业首次提出了这样一个论见——以茂名、湛江、北海、钦州为中心的北部湾区,正在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临港石化工业抢滩布局的一个新热点区域。自此以后,我们从未停止过跟踪、观察和研究北部湾区。
一年多过去,情况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研究团队再次聚焦这片热土,深感北部湾区成为全球高端石化产业资本汇聚之地的地利,以及中国石化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前沿阵地的天时,都是无与伦比的。在对北部湾区临港石化业发展前景寄予厚望之余,我们也试图通过系统地分析研究,为北部湾区高端石化产业带的一体化、高水平布局建设提出思路及建议。
全球高端产业资本抢滩布局
就在上个月底,钦州市政府与我国民营炼化“四小龙”之一的浙江桐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南宁签署投资合同,桐昆控股集团将投资约510亿元,在钦州建设年产280万吨芳烃、500万吨PTA规模的北部湾绿色石化一体化产业基地项目。而此前的7月份,钦州市政府还刚刚跟“四小龙”中的老大浙江恒逸集团在南宁签署高端绿色化工化纤一体化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恒逸集团将总投资约450亿元,建设己内酰胺—锦纶、PTA—聚酯等子项目,整体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500亿元。至此,先是央企试水,紧接着是地方龙头化工国企跟进,外企巨头闻“机”而来,最后是民营石化巨头相继落地,北部湾区已敞开胸怀拥抱全球高端石化产业资本。
我们初略统计了近年来央企、国企、外企和民营企业布局北部湾区钦州、北海、湛江、茂名四地的大型石化项目情况(见下表)。可以看出,2015年之前,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是北部湾区投资建设的主角,其背后的动机更多地体现在自身布局优化和市场补缺上。而进入2015年以后尤其是自2017年以来,央企、国企、外企和民营企业竞相布局北部湾区迅速升温,形成了这一时期中国沿海石化工业布局建设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与大连、连云港、舟山、宁波、惠州等其他沿海投资热点区域拥有“国家级石化基地”的光环和背书不同,北部湾区演绎的是一个草根逆袭的奇迹,有着“市场驱动、自主成长”的鲜明特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潮涌北部湾的背后,必有着某种力量和市场逻辑。我们研究团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加速落地和东盟地缘及经济优势的进一步凸显,构成了这一时期北部湾区被全球高端石化产业资本集中青睐背后驱动力的主流。
除了这些投资大的龙头项目外,北部湾区吸引下游精细化工以及产业配套类项目的积极性也很高,投资商也应者云集。就在今年8月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就在深圳举办了一场招商引智推介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相关园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有关企业协会,围绕产业配套、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领域签订了16个项目合作协议,投资金额达237亿元。此外,除了石化,精品钢铁、高端造纸等临港重化工业也在北部湾区汇聚扎根。
政策与市场叠加的机遇之窗
石化业属于典型的“大出大进”型重化工业,沿海地区是发展临港石化产业的绝佳布局地,但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从北一路看到南,尚可称为处女地的岸线资源,时至今日好像也就只剩下北部湾区了。与老牌的沿海石化产业聚集区土地金贵、工业地价动辄每亩百万元,而且市场拥挤不堪相比,湛江、茂名、北海、钦州等北部湾区城市更贴近国内滇黔川渝湘赣以及外围东南亚等非饱和市场,其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先天条件同样优越,而综合建设运营成本却低了一大截。仅以用地成本为例,石化重镇宁波的工业用地成本在每亩百万元上下,上海则更高,而湛江、北海、钦州三地普遍在每亩20万元上下。在中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整体逐渐消失的背景下,像北部湾这样具有区域成本红利的价值洼地必然受到热捧。
除了低成本以及更靠近细分市场的优势,北部湾区还有两大政策红利正在释放。其一,随着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北部湾区作为对接东盟大市场前沿阵地的地缘优势不断显现。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减速、东盟作为重要新兴经济体对于世界经济稳增长的战略意义愈加凸显,挖掘东盟市场的增长潜力成为世界各方的普遍共识。
初略统计,滇黔川渝湘赣等南中国加上东盟十国总人口近10亿人,而区域内的炼油能力不到3亿吨/年。相比之下,美国3亿多人口、炼油能力逾10亿吨/年,中国近14亿人口、炼油能力逾8.5亿吨/年。作为巨大非饱和蓝海市场的前沿阵地,北部湾区发展临港石化业显然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潜力。
顺应对接东盟的历史性机遇,北部湾区所在的广东省、广西自治区以及相关地市已经在政策上做出了部署安排。比如,2018年初广西自治区又出台了北部湾经济区升级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打造石油化工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10个左右千亿元园区等一系列行动。而在产业布局上,广西将突出“产业向海”,重点发展临港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向海产业体系,其中就包括以钦州石化产业园、北海铁山港石化基地为龙头,打造两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石化产业园,并力争将来跻身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促进炼化一体化发展,推动核心产品本地化。广东省则正在从政策上力推产业的大调整、大挪移,对石化业而言,沿海中部的惠州、珠海石化片区已然拥挤不堪,产业向北部的揭阳、向南部北部湾畔的湛江和茂名转移分流,开辟新的战场,已是很明显的产业动向。
其二,“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加速落地,而北部湾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前哨站,可以将我国与世界石化市场更便捷地联系在一起。仅仅从海运条件来看,北部湾区不仅是离东盟市场最近的海运出发地,也是离世界油气资源主产地中东最近的接收加工地,无论是资源原料的“大进”还是终端产品的“大出”,北部湾区相对于我国最大的原油集散加工中心山东省,运距都缩短了1000海里以上。而且,北部湾区热带季风气候的海运条件也更佳。
石化高质量发展先锋试验区
正如我们研究团队此前在研报《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看广东》《高质量发展动力之源在市场》所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是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其核心驱动力在于市场,在于真正落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各地探索实践来看,广东省有望拔得头筹,在全国石化业高质量发展的竞跑中一马当先,担当起领跑者和旗舰标杆的角色。
纵观广东省的石化产业布局,突出地表现为一体两翼,一体为以惠州石化基地为中心的炼化大本营,两翼在于茂湛石化基地和汕潮揭石化基地。如果说惠州石化基地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主要体现在传统石化业的转型升级上的话,那么茂湛石化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探索示范,则更多地体现在高起点新建世界一流的石化产业集群——一个以高端炼化和高附加值新材料产业为特征的临港石化产业带。这一点从近期北部湾区扎堆落地的一批堪称世界一流规模和水准的石化项目上就能初见端倪。
在一张白纸上谋篇布局,更便于绘出世间最美的风景。这就好比“千年大计”的雄安,起步于刚刚高阶文明启蒙的白洋淀,在国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的操刀下,历经两年完善方案,最终将横空出世一座贯彻和引领新发展理念的千年之城,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担当起极其独特的作用。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在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市场规制、市场精神的落地实践方面一直领跑全国,这也成为其石化业有潜力高质量发展率先闯关的坚实基础条件。相对而言,广西自治区在这些方面稍显落后,但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且广西近年来以市场化为指针的改革进程及成效有目共睹。因此完全可以预期,广西的钦州、北海和广东的湛江、茂名这北部湾区的四颗明珠将在互相学习对标中看齐靠近,最终四子连成一片、融为一体。
一个点的作用是有限的,一片一带才更有力量。北部湾区作为一个整体,高起点先行先试,最终打造成为全国石化业高质量发展的先锋示范区,引人瞩目、值得期待。
跨区域一体联动协同发展
北部湾区,我们之所以更愿意以一个整体来审视和研究它,而不是分别从钦州、北海、湛江、茂名四个热点地区来逐个微观剖析,在于这样一个基本逻辑及规律:石化等产业发展是分阶段、分层次的,“企业——园区——产业带”的逐级升级跨越,不可逾越,更不可颠倒和逆转。
当前,我国石化业园区化已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跨越阶段,石化产业带的建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下的引领下,正在加速走向前台。北部湾区作为东部黄金海岸线的最后一片处女地,以及最富潜力的石化高质量发展的先锋示范区,其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开发建设的言下之意,自然就蕴含着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从一开始就一盘棋谋划跨区域的国际一流石化产业带的意味,这也成为其高质量发展先锋示范最宏观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突破所在。
长三角一体化能够水到渠成,而京津冀一体化则面临更多更大困阻,中央祭出雄安这个杀手锏也实属出奇招。跨区域的一体化,唯有在发展水平和层次基本接近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推进落地。如前文所述,广东和广西两省份整体发展层次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偏处粤南一隅的湛江、茂名,和广西最重要的出海门户北海、钦州,却很难得地基本处于同一发展层级上,尤其是钦州和北海市近年来大跨步地提升发展能级,追赶之势迅猛。以钦州市为例,为推进千亿级石化基地建设和临港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地率先打造了高水准的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大风江和郁江调水工程、国投钦州电厂、金鼓江泊位、工业气体岛、广西天宜污水处理厂等配套项目一应俱全;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以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承载区和产业发展主平台的布局定位十分清晰;在外延和纵深上,钦州市贯彻落实“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方针,跨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自觉已经形成。这些都决定了,北部湾区跨区域一体联动协同发展的时机和条件都已经成熟,假以时日,北部湾区必将以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国际一流临港石化产业带的靓丽名片而惊艳世界。
在寄予厚望的同时,我们研究团队对北部湾区跨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出如下建议和主张:第一,一体化的进程,早期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框架至关重要。为建设好北部湾区国际一流石化产业带,广东、广西两省区以及钦州、北海、湛江、茂名四市政府应从早期就确立一盘棋、一体化开发建设的统一基调,建立北部湾区地方高层的不定期交流互访机制和职能部门的定期联席会商机制,形成区域间比较协同和包容的产业政策体系,释放明确信号、引导投资预期。当然,国家政策层面也可以原则性地定调,引导和推动北部湾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第二,一体化的进程,硬件是前提,软件是支撑。推进北部湾区跨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在一个大的体系内实现人流、物流、钱流等的畅行无阻。为此,涉及交通物流、边检海关、跨区金融、人才驿站、信息共享、统一市场等多个基础平台的建设就很有必要。从长期来看,民相融在于心相通,人文的交流互动也是跨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工程。
第三,要高度重视产业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正如我们研究团队此前发布的智库研报《沿海要有“石化城”,也得有天堂景》所提出的,工业经济尤其是重化工业比重过大,会挤占“文明经济”的发展空间;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的开发要掌握好产业平衡与开发节奏,既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也要留下并保护好宝贵的碧海银滩、椰风海韵,为布局未来的“文明经济”留下空间,做好长远的布局谋划。北海银滩、湛江军港都曾经是名噪一时的独特热带海洋风情线,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临港石化工业要集中连片布局发展,划定红线、明确底线,绝不能因为发展重化工业而破坏当地的海洋生态和独特自然景观。
北部湾区,大潮已起,新时代许你一个光明的未来。谋势者,谋合而不谋寡,顺势而为推进北部湾区的跨区域一体化,形成内部各具特色又高度协同的有机整体,打造中国石化业高质量发展的先锋示范区、世界一流的临港石化产业带,一切正好刚刚好!